科学考察

环球科考:中国人放眼远洋

文章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2006-05-12 阅读次数:4873

用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陈炳鑫的话说,此次远洋环球科考标志着我国深海大洋的调查研究工作迈进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我国大洋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991年,中国大洋协会获联合国批准,成为第5个国际海底资源开发的先驱投资者,获得了1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矿开辟区。根据《公约》的规定,必须放弃开辟区之内50%的区域。1999年,中国大洋协会顺利完成了50%的区域放弃,并于2001年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了《勘探合同》,确定了我国对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拥有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采权。

  1998年,俄罗斯代表团要求国际海底管理局制定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结壳探矿和勘探规章。专家预计,该规章可能在2006年审查通过并于2007年开放申请。在这方面起步较早的国家已基本完成申请区域的调查,一旦勘探规章审查通过,即可提出矿区申请。中国这次开展首次环球海洋科学考察,正是在这种国际背景下进行的。

这次大洋科学考察,是我国首次组织的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举国瞩目。说它是“我国大洋事业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一点也不为过。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老一代“海洋人”就提出“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目标。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海我们已经基本查清,也积极开展了南、北极科考,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只有三大洋,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这次,我们终于可以一偿夙愿。同时,由于环球航次实施的时间恰逢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藉此开展宣传教育,也将会极大地增强国人的海洋意识,扩大我国在世界大洋科学领域的影响。

有望取得世界级科研成果

    第一是考察区域新,这是我国大洋工作首次由单一的太平洋区域转向全球各大洋区。

  第二是综合性强,此次科考为我国远洋科考由单一的资源调查向资源与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考察的实质性转移拉开序幕。

  第三是内容新,拓展我国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的新领域。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我国至今对海底多金属热液硫化物还没有进行过有组织的科学考察和调查工作,此次科考将弥补这个空白。我们要对西、中太平洋海山区的富钴结壳和全球三大洋洋中脊上几个关键热液活动区的海底硫化物系统进行进一步考察。

  同时,我们还将着重对深海热液喷口附近极端环境生物进行调查研究,并有望找到新的生物基因资源。这些都是目前世界科学界关心的前沿和焦点问题,一旦有所得,就将是世界级的成果。具体说来,从海底火山口喷涌而出的黑色的海底热液,能直立向上形成约3至4层楼高的“黑烟囱”。在高达400摄氏度的“黑烟囱”附近,存在着不计其数的耐高温耐高压能力极强的微生物。这些被称为“耐热冠军”的微生物,据国外科学家估计,蕴含着高达2000亿美元的市场开发潜力。而我们国家还未开展过相关方面的研究。在此次科考中,我们将试着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在几百摄氏度高温、几百个大气压这样极端恶劣的极端环境下,为什么海底热液口附近的微生物仍然能够生存?能否从这些微生物中提取酶和基因,研制出对人类有益的药品?

 

close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