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届深海微生物国际学术研讨会 The 8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eep-Sea Microbiology(DSM) 中国厦门·11月8日-10日
由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中国SCOR)主办、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和大洋深潜分会共同承办的“第8届深海微生物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海洋生物资源学术会议”定于2024年11月8日-10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
至2008年开始,每两年一届的国际深海微生物学术研讨会(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eep sea microbiology)由国际上深海微生物研究领域的专家自发组织。往届会议主要由中国、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深海微生物研究领域著名科学家及其团队参会和轮流主办,具有较好的国际影响力。深海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汇聚深海微生物学和海洋生物资源研究领域的学者,内容聚焦深海微生物科学前沿,探讨生命极限和代谢机制,解析微生物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深海微生物资源开发热点等,本届会议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会主办及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
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中国SCOR)
承办单位: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
中国海洋学会大洋深潜分会
二、会议相关安排
会议日期:2024年11月8-10日。
会议地点:厦门明发国际大酒店。
会议形式:会议将以报告、展板、会后讨论等形式。
会议日程:
2024年11月8日,全天会议报到;下午及晚上:专委会会议;
2024年11月9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及议题1专题报告;下午:议题1专题报告;全天:墙报展示;
2024年11月10日,上午:议题2专题报告;下午:议题3专题报告;全天:墙报展示;
2024年11月8日,星期五 |
|
时间 |
事项 |
9:00-21:00 |
现场注册 |
14: 00-20: 00 |
专业委员会会议 |
18: 00-21: 00 |
晚餐 |
2024年11月9日,星期六 |
|
09: 00-09: 30 |
开幕式、中方代表致辞 |
专题1: 深海微生物环境作用 |
|
专题1-1 会场主席:Zongze Shao;Mohamed Jebbar |
|
09: 30-09: 55 |
O1: From magma to microbe: the subsurface biosphere of Guaymas Basin. Andreas Tesk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USA. |
09: 55-10: 20 |
O2: Using metagenomics in aquatic microbial ecology. Hans-Peter Grossart Leibniz Institute for Freshwater Ecology and Inland Fisheries, Germany. |
10: 20-11: 00 |
合影, 茶歇 |
11: 00-11: 20 |
O3: Deep life in hadal trench. 肖湘 Xiang Xiao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
11: 20-11: 40 |
O4: New light on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fixation and sulfur oxidation in the pelagic dark ocean. Federico Baltar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Shanghai Oceanic university, China |
11: 40-12: 00 |
O5: Deep-sea brine pools are hotspots of microbial productivity and biotic interactions. Maxim Rubin Blum University of Haifa, Israel. |
12: 00-14: 00 |
午餐 |
专题 1-2 会场主席:Andreas Teske;Xiang Xiao |
|
14: 00-14: 20 |
O6: Fungi in deep-sea environments: Essential players in marine ecosystems. Yuriko Nagano Japan Agency for Marine-Ear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apan. |
14: 20-14: 40 |
O7: Ecological and biogeochemical role of pelagic fungi in the oceanic water column |
14: 40-15: 00 |
O8: Novel insights into marine microbial DMSP/DMS cycling mechanisms in deep-sea environments. 张晓华 Xiaohua Zhang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 |
15: 20-15: 40 |
O9: Functional vertical connectivity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ocean. 王大志 Dazhi Wang 厦门大学, 中国. |
15: 40-16: 00 |
茶歇 |
16: 00-16: 20 |
O10: Unveiling chirality in marine biogeochemistry. 汤凯 Kai Tang 厦门大学, 中国. |
16: 20-16: 40 |
O11: Deep-sea hydrothermal microorganisms drive element cycling. 周之超 Zhichao Zhou 深圳大学, 中国. |
16: 40-17: 00 |
O12: Rapid emergence of novel biota to mitigate methane leakage from the hydrate-bearing seafloor. 邓龙辉 Longhui Deng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
17: 00-17: 20 |
O13: Diversities and host interactions of marine viruses. 金敏 Min Jin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 |
17: 20-18: 00 |
海报展示 |
18: 00-20: 00 |
晚餐 |
2024年11月10日,星期日 |
|
专题2: 深海微生物代谢机制 |
|
专题 2 主席:Karine Alain; Peiyuan Qian |
|
09: 00-09: 25 |
O14: Microbial sulfur disproportionation at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s: what do we know? Karine Alain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France. |
09: 25-09: 50 |
O15: Sulfur ut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of deep sea bacteria. 张玉忠 Yuzhong Zhang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 中国. |
09: 50-10: 10 |
O16: Marine sulfur-oxidizing bacteria resources and mechanism. Stefan Sievert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WHOI), USA. |
10: 10-10: 30 |
O17: New ecological roles of the predominant chemolithoautotrophs related to cobalamin supply in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ecosystems 姜丽晶 Lijing Jiang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 |
10: 30-10: 50 |
茶歇 |
10: 50-11: 10 |
O18: Thermococcus barophilus adapts to 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 by modulating its metabolism. Jebbar Mohamed Université de Bretagne Occidentale, France. |
11: 10-11: 30 |
O19: A new working model for electron transport in a versatile, deep-sea, iron-oxidizing chemolithoautotroph. Roman A Barco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A . |
11: 30-11: 50 |
O20: Viruses of (hyper)thermophilic archaea and bacteria isolated from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s. Claire Geslin Université de Bretagne Occidentale, France. |
11: 50-12: 10 |
O21: Exploring the depths: Insights into the symbiosis- driven biodiversity in cold seeps. 王敏晓 Minxiao Wang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 |
12: 10-14: 00 |
午餐 |
专题3: 深海微生物资源与应用开发 |
|
专题3 主席:Wei Zhang; Zhuhua Luo |
|
14: 00-14: 25 |
O22: Promoting the discovery of marine microbial bioactive compounds via integrating genomic mining and biosynthesis 钱培元 Peiyuan Qian 香港科技大学, 中国. |
14: 25-14: 50 |
O23: Untapped sponge microbiome: dark matters and blind spots in deep sea. Wei Zhang Flinders University, Australia. |
14: 50-15: 10 |
O24: Culti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special life process of deep sea difficult-to-culture microbes. 孙超珉 Chaomin Sun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 |
15: 10-15: 30 |
O25: A simple biosynthetic pathway for 2,3-butanediol production in Thermococcus onnurineus NA1. Yun Jae Kim Korea Institute of Oce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orea. |
15: 30-15: 50 |
茶歇 |
15: 50-16: 10 |
O26: Bioprospecting of marine microbial resource by new cultivation methods. 何山 Shan He 宁波大学, 中国. |
16: 10-16: 30 |
O27: High-value industrialization of marine bioengineering enzyme preparation. 诸辉 Hui Zhu 宁波希诺亚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 |
16: 30-16: 50 |
O28: Global marine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its potential in bioprospecting. 贾洋洋 Yangyang Jia 华大基因,中国. |
16: 50-17: 10 |
O29: Microbial genetic resources in deep-sea cold seeps. 董西洋 Xiyang Dong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中国. |
17: 10-17: 30 |
会议总结 |
18: 00-20: 00 |
晚餐 |
三、报告人简介(按报告顺序)
Andreas Tesk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USA
北卡罗来纳大学海洋科学系教授。关注极端海洋环境中的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环境耐受性和生理特性,如海底热液沉积物中微生物驱动的碳/硫循环、石油/天然气输入对海底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Nature Microbiology等期刊,谷歌学术引用24600余次,H-指数83。学术主页: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Andreas-Teske
Hans-Peter Grossart, Leibniz Institute for Freshwater Ecology and Inland Fisheries, Germany
德国莱布尼茨淡水生态与内陆渔业研究所(IGB)水生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组负责人,波茨坦大学生物多样性与微生物生态学教授,ASLO(美国水文学会)董事会成员。课题组前期主要关注沉降聚合物的微生物和生理特征及其在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作用;近年来,研究重点扩展至水生真菌的生态学与分类学、极端天气事件对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的影响、沉降颗粒的功能和物理特性、含氧水体中甲烷的来源和命运、藻类-细菌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重要性、水生-陆生耦合及其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微塑料污染等方向。Hans-Peter在水生微生物生态学和水生生物多样性领域享有盛誉,文章发表在Nature、Nature Microbiology、PNAS等期刊,谷歌学术引用量超过32000次,H-指数96。课题组主页:https://www.igb-berlin.de/en/grossart
肖湘Xiang Xia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深部生命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主攻深海极端环境生命研究。2001年起,肖湘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压下的深海微生物研究,建设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海深深海微生物研究平台体系。先后乘坐我国三代载人潜水器,到达过马里亚纳海沟、雅浦海沟(人类首次)和克马德克海沟底部,探索过深渊、热液、冷泉等三类典型深海生境。2020年起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一个深海生命方向的创新群体项目《深海及深部生物圈》。2021年10月发起并领衔了深渊环境与生态研究(MEER)计划。已建立极端微生物大数据集(100TB)和特种微生物资源库。学术主页:http://sjtuiodst.com.cn/sz_jsml/241.html
Federico Baltar,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
维也纳大学功能与进化生态学系副教授,欧洲地球科学联盟 (EGU) 杰出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研究对象涵盖细菌、真菌、古菌、病毒及原生生物等,主要关注微生物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探讨控制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的因素,具体包括:微生物在表层和深海元素循环中的作用、中尺度海洋特征对微生物功能和多样性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海洋微生物和有机物循环的影响。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谷歌学术引用近4000次,H-指数36。课题组主页:https://fiskote.wixsite.com/website
Maxim Rubin Blum, Israel Oceanographic and Limnological Research (IOLR), Israel
以色列海洋与湖沼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涵盖海洋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海洋动物与微生物共生关系中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多样性、微生物烃降解、微生物固碳机制等。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Geoscience等期刊,谷歌学术引用1000余次,H-指数18。课题组主页:https://www.mrblab.org/
Yuriko Nagano, Japan Agency for Marine-Ear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apan
日本国立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研究员。研究主要关注深海不同生境真菌多样性及真菌来源酶、次级代谢物等资源挖掘。研究成果发表在Mycology、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期刊,谷歌学术引用近1500次,H-指数21。学术主页: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Yuriko-Nagano
Eva Breyer,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China
维也纳大学海洋微生物生态学博士、上海海洋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是海洋中浮游真菌的生态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在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Microbiome和Journal of Fungi等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张晓华Xiaohua Zhang,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China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海洋学,重点关注海洋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Micro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等发表论文100余篇。两次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第1位)和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次(均为第1位)。累计被引9360 次。学术主页:http://iemb.ouc.edu.cn/2020/0626/c19156a291211/page.htm
王大志Dazhi Wang, Xiamen University, China
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获得者。主要从事海洋环境蛋白质组学、海洋浮游植物功能蛋白质组学、海洋分子生物地球化学和分子生态学等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海洋有机物宏蛋白质组学、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海洋甲藻蛋白质组学等研究,建立了系统的海洋环境蛋白质组学研究体系。已在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Limnology & Oceanography,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Journal of Proteomics和Proteomics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62篇,累计被引2265次。个人主页:https://cee.xmu.edu.cn/info/1027/3494.htm
汤凯Kai Tang, Xiamen University, China
厦门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海洋学,微生物介导的海洋硫循环。近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等。在Trends in Microbiology, The ISME Journal, Microbiom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学术主页:https://mel2.xmu.edu.cn/melwebold/staff.asp?tid=352
周之超Zhichao Zhou, Shenzhen University, China
深圳市海洋微生物组工程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大学古菌生物学中心PI,深大“百人计划”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微生物/病毒组学分析方法、微生物/病毒碳和硫循环等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共发表50+篇SCI论文(一作/共一20+篇),包括发表在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The ISME Journal,Nature Communications,Microbiome等著名杂志,文章总引用数3700+次。学术主页: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Zhichao-Zhou-3
邓龙辉Longhui De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海洋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生理、生态和功能;海洋沉积物中碳循环过程的速率、通量和规模;海洋底栖宏动物对微生物群落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生物扰动);深海冷泉生态系统功能与演化。近年来主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面上项目等。研究成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PNAS,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Geology等期刊。个人链接:https://scholar.google.ch/citations?user=GPC0Cx4AAAAJ&hl=en
金敏Min Jin, 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China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病毒多样性和生命过程,主要研究领域:海洋环境病毒多样性和病毒生态研究、海洋病毒-宿主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海洋微生物极端酶的开发利用。相关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Microbiome等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人才”和“福建省杰青”资助。个人主页:http://www.tio.org.cn/OWUP/html/swyczyzdsys/20190803/1157.html
Karine Alain,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France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主任(DR2),中法联合实验室法方负责人。主要研究极端环境(如深海热液口、极地等)中微生物的生物学、相互作用及适应性机制,特别是微生物介导的铁循环、硫循环和甲烷代谢。研究成果发表在The ISME journal、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期刊,谷歌学术引用2600余次,H-指数26。学术主页:https://www.univ-brest.fr/fr/membre/karine-alain
张玉忠Yuzhong Zhang,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 Shandong University, China
中国海洋大学筑峰一层次特聘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院长、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生物学)主任、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山东大学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微生物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微生物学与微生物海洋学”。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863计划重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项项目/课题,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多篇论文发表在PNAS、Nat Microbiol、Nat Plants、Nat Commun、Sci Adv、eLife、ISME J、mBio、Mol Microbiol、J Biol Chem等国际知名期刊上。目前被邀请担任国际微生物学主流杂志《Microbiome》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s)、《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编委(Editorial board member),《FEMS Microbiol. Lett.》编辑(Editor)、《海洋与湖沼》副主编。2012年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首位)、2017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首位)。2009年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基金, 2012年被聘为年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主题专家组专家,2014年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8年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教授。个人主页:https://cmls.ouc.edu.cn/2021/0228/c12080a313939/page.htm
Stefan Sievert,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WHOI), USA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长聘副研究员。基于培养和非培养方法研究黑暗海洋中的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多样性和功能,特别关注深海热液区、氧最小区(OMZ)和含硫海洋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化能合成过程,强调参与硫循环的微生物,以及除CBB循环以外固碳途径的演化和生态重要性。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PNAS等期刊,谷歌学术引用10600余次,H-指数45。课题组主页:https://www2.whoi.edu/site/sievertlab
姜丽晶Lijing Jiang, 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China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深海微生物的研究,包括深海热液口微生物及其基因资源的获取;化能自养微生物硫氧化/硫还原/硫歧化的代谢机制,及其在深海热液区及近岸沉积物碳氮硫循环中发挥的生态功能。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已经在ISME J, mSystems, Antioxidants,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主流国际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撰写专著3部。个人主页:http://www.tio.org.cn/OWUP/html/swyczyzdsys/20190615/1073.html
Mohamed Jebbar, Université de Bretagne Occidentale, France
法国布列塔尼西部大学极端环境微生物实验室(LM2E)教授。长期研究深海微生物嗜压机制与细菌对高渗透压胁迫的保护机制,当前主要通过功能基因组学(如转录组、蛋白质组)来理解深海热液口超嗜热微生物对高静水压的适应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The ISME Journal、Molecular Microbiology、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期刊,谷歌学术引用4400余次,H-指数39。学术主页: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Mohamed-Jebbar
Roman A Barco,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A
美国南加州大学地球科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集中在海洋化能自养微生物(如铁/硫/氢/锰氧化细菌)代谢机制以及它们与矿物、岩石之间的生物相互作用。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PNAS、mBio等期刊,谷歌学术引用1300余次,H-指数14。学术主页: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Roman-Barco
Claire Geslin, Université de Bretagne Occidentale, France
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深海热液细菌、古菌分离培养以及嗜热、厌氧微生物的病毒-宿主互作。研究成果发表在Microbiome、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期刊,谷歌学术引用1060余次,H-指数18。学术主页: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Claire-Geslin
王敏晓Minxiao Wang, Insitute of Ocea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研究中心研究员。专注于深海化能生态系统无脊椎动物的共生体系。多次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组织深海调查航次,致力于深海原位实验方法的开发,推动对深海生物极端环境适应机制和共生互作过程的理解。主要进展包括:构建深海化能生态系统生物多组学数据库和生信分析平台,揭示深海生物多样性、起源及其在极端环境中的遗传适应基础。建立了以深海偏顶蛤为代表的深海共生研究模型。通过甲板模拟实验和深海原位实验,揭示了深海共生体系的互作过程和分子机制,发现以贻贝床为代表的深海生物群落在深海碳循环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主持12项深海相关项目,在Microbiome、mSystems、Molecular Ecology、The Inovation Geoscience、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BMC Biology、Science Advances等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22篇,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7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授权12件。以第三完成人获得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个人主页:http://www.qdio.ac.cn/yjs/tutor/zyxwds/zyyhj/202109/t20210906_660823.html
钱培元Peiyuan Qian,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香港科技大学David von Hansemann科学教授、海洋科学系(OCES)讲座教授和生命科学部(LIFS)讲座教授。现任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实验室(GML)副主任、香港分部主任。他曾担任香港科技大学董事会成员、大学监察委员会委员、教务委员会委员、环境科学和海洋实验室创始主任以及海洋科学系创系主任。他一直专注于海洋分子生态学、海洋生物膜/微生物与海洋无脊椎动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化学信号以及海洋天然产物等方面的研究,是幼虫生物学、海洋生物污损与防污、分子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领域都很有建树,已发表 近600篇 SCI 论文(总被引次>33,800次,H指数 = 91),其中17篇发表在 Nature 系列期刊上,在国际会议上做主旨/特邀报告100多次,已经获得他13项美国和欧盟专利以及多项中国专利,涵盖无毒防污损化合物、新型抗生素和抗癌药物先导化合物,并担任许多国际期刊的编辑或主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一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研究奖。学术主页:https://facultyprofiles.hkust.edu.hk/profiles.php?profile=peiyuan-qian-boqianpy#publications
Wei Zhang, Flinders University, Australia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海洋生物制品开发中心主任, 澳大利亚海洋生物产品合作研究中心(MB-CRC)的竞标首席执行官和研究总监。长期致力于海洋生物制品与生物加工、基于微藻的生物能源开发和生物精炼、次生代谢生物合成途径的代谢优化等领域。曾获得了2008年南澳大利亚青年杰出科学奖、2014年泰山蓝经济领军学者奖、2016年阿德莱德大会奖,以及2022年南澳大利亚科学和工业合作卓越奖。累计发表期刊论文20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10700余次,H-指数55。学术主页: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Wei-Zhang-2
孙超岷Chaomin Sun, Institute of Ocea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近年来致力于深海微生物资源生命过程认知及应用潜力发掘,突破了多个深海难培养微生物高效获取的关键技术瓶颈,从元素循环驱动、光能利用等方面揭示了系列深海微生物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新机制,发掘了多个在生物医药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有良好应用潜力的活性物质。在PNAS、EMBO J、ISME J、eLife、mBio等本领域专业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引用次数2600次。先后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及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等人才称号,承担了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及中科院先导专项等课题10余项。
个人主页:https://people.ucas.ac.cn/~0036313
Yun Jae Kim, Korea Institute of Oce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orea
韩国海洋科学技术研究院(KIOST)深海与海底资源研究部研究员。研究主要关注深海热液微生物(如Thermococcus嗜热古菌)碳代谢机制解析与基因资源挖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Nature Genetics等期刊,累计被引1500余次,H-指数17。学术主页: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Yun_Jae_Kim
何山Shan He, Ningbo University/Beijing University, China
宁波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双聘教授,海洋生物医药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中国海洋学会大洋深潜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高校药学类专业教指委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宁波市“十四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10余项。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被引用3000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长期从事海洋药用生物资源挖掘和生物医药产品研发。重点关注海洋“未培养”微生物和海洋中光层药用资源,长期与美国、菲律宾、日本等国家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诸辉Hui Zhu, Newgen Biotech®(Ningbo) Co. Ltd, China
宁波希诺亚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首席科学家,中国海洋学会海洋资源专家委员会成员,美国药典专家审核员,美国酶工程协会理事。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和学术大会上发表论文20多篇,拥有发明专利50余项。先后入选宁波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3315计划”、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一梯队、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获得“浙江省特聘专家”称号,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当选为浙江省象山县政协委员。主持的科研项目入选三项宁波市重大攻关项目、十三五海洋经济领域产业链重点项目,公司被认定为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宁波市市级企业技术工程中心、浙江省企业技术工程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
贾洋洋Yangyang Jia, BGI Research, Shenzhen, China
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技术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及宿主相关的微生物宏基因组研究,在厌氧发酵、瘤胃微生物研究方向,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发表了多篇研究成果;在环境微生物研究领域,共同主导构建了目前为止最为全面的海洋微生物基因集和基因组集,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尺度,研究了海洋微生物群落构成、基因组进化机制等生态问题;结合大数据挖掘和实验验证,证实了海洋中存在大量具有应用潜力的基因资源,为开发新型基因编辑工具、抗菌肽、PET塑料降解酶等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以《Global marine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its potential in bioprospecting》为题发表在Nature,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成果相关数据均已全部开放下载:https://db.cngb.org/maya/datasets/MDB0000002
董西洋Xiyang Dong, 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China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深海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包括微生物介导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微生物和病毒的生态角色与进化规律,以及微生物基因资源的挖掘与潜力评估。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Trends in Microbiology、The ISME Journal和Microbiome等期刊发表论文。个人主页:https://www.x-mol.com/groups/deep_sea_microbiom
四、会议注册
请通过会议官方网站注册并提交摘要。
摘要格式:https://www.8dsm.top/Abstract-template.docx
墙报尺寸要求:80厘米宽×110厘米高,不限格式
注册费:10月 15日前教师代表(1800rmb),学生(1200rmb); 10月16日后及现场注册教师代表(2000rmb),学生(1500rmb)。会议期间餐费(中、晚餐)、茶歇费和资料费等由会议统一安排,住宿费和交通费自理;
缴费方式:
1.将注册费提前对公转入以下账户,并备注:8DSM+参会人姓名(身份)+人数+单位;如: 8DSM 王云、李海(教师)2人XX大学;张一(学生)1人XX大学
户名: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账号:4100020709024905553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城建支行
Account Name: 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Account Number: 4100020709024905553
Bank Nam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imited Branch
2. 现场扫码,交纳注册费
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开具注册费发票。
五、会议住宿
本次大会请参会代表自行预定酒店房间。
酒店名称:厦门明发国际大酒店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前埔中路325-327号
房间类型:豪华大床房/双床房, 协议价:400元/晚(含早)
联系人:林总13860429156
酒店咨询电话:0592-2368888
参会人员与酒店方结算住宿费用,并由酒店开具发票。 为确保房间余量,建议提前预定(15天)。
六、会务组联系信息
如有任何建议和疑问,请发电子邮件至会务专用邮箱:8dsm@tio.org.cn;
学术:曾湘 zengxiang@tio.org.cn;15959218312;
住宿:李贵珍 liguizhen.ok@163.com;18950165902;
注册缴费:魏琳 15392492932@163.com;15392492932;
赞助:李建洋 lijianyang@tio.org.cn;18559672107;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2024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