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考察
上网信息不涉密,涉密信息不上网

“大洋一号”圆满完成环球科考凯旋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6-09-06 阅读次数:27132

       1月22日上午10时,完成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的“大洋一号”船返航青岛,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在青岛北海分局团岛码头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志辉,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王福山少将,国家海洋局原副局长、中国大洋协会原理事长陈炳鑫,青岛警备区司令员王传友大校,海军潜艇第一基地政委曲卫平少将,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中国科学院院士、环球考察成果验收组组长陈毓川,中国地质调查局常务副局长王宝才等,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代表,大洋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国家海洋局机关,考察业务承担单位,青岛市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大洋事业的朋友们参加了欢迎仪式。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王飞主持欢迎仪式。

欢迎仪式上孙志辉局长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为人类和平利用国际海底资源作贡献,是我国大洋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我国大洋事业高度关怀和支持,温家宝、李长春、曾培炎等领导同志都曾先后作出重要批示和发表重要讲话。近300天来,科考队员和船员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深海勘探的一些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的三个目标:通过环球科学考察,实现了我国海洋界盼望已久的“进军三大洋”的夙愿,拓展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活动空间;有效地锻炼了队伍,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大洋科考的能力和水平;顺利完成了对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装备的试验和验收,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技术已迈上新的台阶。同时,此次科考还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政府在和平利用国际海底资源方面所开展的各项工作,扩大了我国在国际海底事务中的影响,在我国的大洋事业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我国海洋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崭新的篇章。

随后,孙志辉局长代表国家海洋局向大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祝贺!孙志辉局长强调指出:随着新时期国际海底区域形势的发展,对大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努力增强我国的深海和大洋技术研发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海底事务中的地位,为继续拓展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资源储备作进一步的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让我们时刻牢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与殷切希望,继续发扬奋勇拼搏的大洋精神,努力工作,勤奋进取,不负重托,努力开创大洋事业美好的明天!

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活动由中国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实施,凝聚了中国人为人类和平利用国际海底资源做贡献的美好愿望。参加此次考察的包括来自美国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和德国Leibniz海洋科学研究所等20多家国内外研究单位的100多位科研人员。

环球考察的三个预定目标已经达到,并有所突破:一是通过在三大洋实施现场调查,实现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工作由单一的太平洋考察区域向三大洋的扩展,实现了由单一的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向多种资源综合调查的转变,拓展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中的活动空间;二是各项考察工作进展顺利。对西、中太平洋海山区的富钴结壳、三大洋中脊上几个关键热液活动区的海底硫化物系统及其周边的极端生命现象,考察中均有新的发现,并首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和样品;三是顺利完成了对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装备的现场试验和验收。此次科考活动中使用的设备,很多为我国自主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设备在实际运用中稳定可靠,效果良好,标志着这些设备从科研成果走向了实用化。如我国自主研制的电视多管沉积物取样器,在2005年6月17日进行的太平洋海域试验中获得成功,获取了几乎保持原状的近5000米水深海底的沉积物和上覆水样品,对提高我国在海底水界面环境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国内20多家单位的10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了考察工作,使我国的深海大洋人才队伍得到了扩充和锻炼,积累了工作经验。

    “大洋一号”在航渡期间曾停靠国际海底管理局所在地牙买加首都金斯顿,并成功举办“公众开发日”活动,增强了我国在国际海底事务中的影响。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长南丹先生率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处全体成员登船参观,对中国政府在国际海底资源勘探开发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了高度赞扬。

close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