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考察

大洋一号环球科考——花絮

文章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2006-09-06 阅读次数:5567

    在海上漂泊了近300天的“大洋一号”环球考察船在胜利完成我国首次环球科考任务后返回青岛港。去年4月2日,“大洋一号”从青岛启航,经过6个航段的航行,穿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总行程约10万公里,圆满完成了所有的调查任务。

          食品装了十卡车淡化海水供生活

大洋一号的政委告诉记者,光运上大洋一号的食物就不下10大卡车,接近了10吨。大洋一号的厨师长季洪全领着记者参观了他们的食品冷库:大米4吨,面粉4吨,五谷杂粮600公斤,蔬菜、肉食2吨,还有各种各样的调料、啤酒。记者注意到,这里蔬菜包括海货、土豆、洋葱、绿叶菜一应俱全。季洪全说:“周末加餐时有啤酒,过生日的队员还有生日蛋糕,端午有粽子,中秋有月饼,过节有水饺……凡是陆地上能吃到的,我们船上都能吃到!”

大洋一号上有两套供水设备,一套是自身携带的淡水,这是科考队员喝的水,一套是海水淡化处理系统,队员们洗脸、刷牙、洗澡用的大量生活用水,都直接来源于“大海”。

 

艰险劳累之旅

专家要干民工活“只要一进大海,不论年龄大小、资历深浅,再著名的科学家也会摇身一变成了争分夺秒干苦力的‘民工’!”吉国主任说。这位与海洋打了整整20年交道、曾远赴南极科考的专家,说起科考的辛苦,一个劲地摇头说:“不容易!”

虽说科考时间长达280天,可具体到每一个科学家身上的科考时间,不同的海域、不同的航段、不同的课题考察项目,时间就屈指可数了。加上有的时候,一些调查数据不能在既定计划时间里完成,就只能挤压其他科学家和其他科考项目的时间。因此,一旦登上大洋一号,科学家们的工作时间就变成了24小时制,只有在自己没有科考任务的时间里可以暂时放松和休息。科考中,科学家们都是连轴转,毕竟科考机会十分难得,谁也不愿意白白丧失这金贵的科考机会。参加科考项目的科学家,进入指定的科考时间段后,自己要动手搬运上百公斤重的器具,要动手搬运采集的矿石样本,无论酷热严寒,还是暴风骤雨中,他们只能将“苦力活”进行到底。

 

任务最繁重的一个航段

  2005年5月4日,考察船离开密克罗尼西亚的波纳佩后,科学家们要面对我国大洋考察史上时间最长、任务最繁重的一个航段。这个航段海上航行时间长达56天,其中调查作业时间达41天。

  这对于考察设备和人员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先是用于浅钻取样和深海摄像调查的设备,因为工作量大、使用频繁,故障发生率很高。高强度作业下,人员也开始疲劳了,这时船上又开始缺乏绿色蔬菜。尽管如此,全体船队员的精神气儿却极旺。

  6月28日停靠夏威夷后,这个航段的任务圆满结束。11个调查项目中有10个项目超额完成了计划的工作量,其中浅钻取样超额完成了13个站,有效站位共计68个,比前几年大洋航次的浅钻取样站位总和还要多。我国自行研制的电视多管沉积物取样器也首次试验成功。此外,科学家们还进行了现场化学、生物项目等取样和分析测试工作,取得了丰硕的调查成果。

“圈地寻宝”之旅 6000米深海探宝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谁在海洋研究和开发上占得先机,谁就会掌握发展机遇,就会成为海洋世纪的真正主宰!说起我国海洋科考的首次远航,大洋一号科考船航长陆会胜感慨万千。

对于这次环球远航科考的意义,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大洋调查设备技术管理中心主任吉国用“造福子孙”来形容。吉国告诉记者,最近十年来,是世界大洋深处最热闹的时间段,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日本等世界最发达国家,都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大洋,大洋深处的“圈地运动”带动的科考热潮此起彼伏。根据联合国的公海“优先开采权”规定,谁拿出了详细的科考调查数据,谁申请了某一公海海域的开采权,谁就可以获得优先开采权。大洋洋底是个巨大的聚宝盆,尤其是6000米以下的大洋底更是锰、钴等稀有金属的“温床”。这次科考的一个最主要任务,就是寻找这些宝贝的聚集区。

    中国大洋协会总工程师、“大洋一号”首席科学家郭世勤表示,本次科考制定的3个目标全面完成,表明中国的海洋科学考察冲出中国海,走向全世界,中国的远洋调查能力和水平正向西方海洋大国靠拢。

来源:中国网

 

close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